季紮與季子廟 009:  江蘇丹陽延陵九里




  坐落在丹陽市西南十數公里的古鎮延陵,據傳因春秋時期曾是吳國延陵季子的封邑而得名。它始自西晉太康二年(281)迄宋熙五年(1072)廢為鎮止,其間除隋朝一度移治丹徒縣外的七百餘年,俱為延陵縣治所在地,其西郊因距延陵縣治所九裏之遙而得名的九裏鎮,原有氣勢恢宏的季子廟,歷代文人墨客、頂禮膜拜者紛至遝來,使這裏曾繁榮興旺。而今,傳為孔子所書的“嗚呼,有吳延陵君子之墓”豐碑仍巍然矗立,常常喚起人們對季子的追憶。


  據史料記載,延陵季子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,名季。其祖先泰伯、仲雍均為周太王的兒子,季曆的哥哥。季曆十分賢能,又有一個聖德的兒子昌(即周文王),太王想立季曆以便傳位於昌。因此,泰伯、仲雍逃離周原,來到荊蠻之地,像當地荊蠻人一樣斷發紋身,以示不再繼位。泰伯在荊蠻之地自號“句吳。荊蠻人見泰伯宜王而不王,禮讓天下,認為他有節義,追隨他的竟有千餘戶,並稱他為吳泰伯。泰伯死,仲雍繼位,以後傳至第五代周章時,正值武王戰勝殷紂,於是被封于吳。


  泰伯第十九世孫壽夢,因國力強大,自稱為王。季劄賢能,壽夢流露出讓他當國君的意圖,得到季三個哥哥的贊同。於是按照父王壽夢的意願,商定王位的繼承以“兄終弟及”的辦法,繼位自長子諸樊始,再次子余祭,再三子夷昧,最終季劄。但事與願違,季劄有泰伯遺風,又要象曹國子臧那樣恪守節義。


  子臧之義,史料記載:(曹宣公陣亡後,公子負芻殺太子而自立。二年後,諸侯伐曹,俘虜曹成公負芻,欲立子臧(負芻的庶兄)。子臧說:“過去典冊曾說,聖人通達于節義,其次能保守節義,最下者喪失節義。我做國君不合節義,我雖非聖入,豈敢不守節義!”於是離開曹國逃到宋國,諸侯無法,只得放回曹成公負芻)


  季紮認為當國君不是自己應有之節,所以他不顧父王的遺願,兄弟的苦心和吳人的擁戴,先後三讓王位,拋棄了家室財產,躬耕於鮮為人知的邊區僻地,以達到“以讓全志”的目的。以後封邑證明,延陵應是季劄的躬耕地,所以有“延陵季子”之稱。


  延陵,春秋吳邑,“故城在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七十裏”,當在今丹陽東南邊緣地區。其時當地尚無建置,屬吳地,是“厥田唯下下”的荒僻之地。《史記》也稱“楚域之地,地廣人稀”。


季紮是先逃耕後封邑,據考證,其躬耕地應在今丹陽延陵一帶。當時這裏為吳楚邊界地區,季劄的到來,給延陵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,他高度的文化修養使百姓得到教化,促進這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。


  季紮曾以吳國使者的身份,出訪中原諸國,對每一國詩辭樂舞都能提出精當的評語。


魯國樂工演唱《周南》和《召南》,他說,美啊,從音樂中聽出周朝王業基礎已打好,但還未獲得最後的成功,曲中消著辛勞但無怨言的情緒。


聽了演唱《齊風》,他說曲調弘大深遠,頗具大國之風,堪為東海一方表率。這是姜太公的遺風吧,家前途不可限量。


他說《秦風》就叫做夏風,既然歌曲曲調能演進為夏聲,國家也必會日益強大,大到極點,能達王朝創業的程度了吧。


 他聽了演唱《鄭風》、《陳風》,卻分別覺得歌曲細瑣,反映出其國政令苛細,人民難以忍受和國無良君,頂言它們又怎能長久不亡呢?!與華夏文化一脈相承的吳國文化,在中原諸國贏得很高的聲譽。


  季紮初次出使徐國,徐國國君喜愛他的佩劍又難以啟齒,而季紮心裏明白,默許出使歸來再予相贈。當他返經徐國時,徐君已經亡故,季紮便將佩劍懸掛徐君墓前,以了夙願。當有人問他為何如此認真,他說,心裏已答應送他了,怎能因他去世就失信?這就是流傳千古白季紮掛劍“的故事。


季紮這樣一個歷史人物,因他為民造福,講信用,以致美譽傳頌久遠。為紀念季劄九裏立廟奉祀,世代相傳。來自滬、浙、蘇、錫、常地區的香客,茅山進香後,必至九裏季子廟燒回頭香。


唐朝時,名相狄仁傑大毀淫祠,季子廟卻是保護對象。


  宋朝時季子被敕封為“嘉賢”,俗稱“嘉賢大帝”,成為後來“行宮”的原由。


明朝景泰年間,延陵昌國寺為方便人們拜謁季子廟,募款建造了石質拱橋季河橋。還有眾多詩詞刻石都反映了季紮的高風亮節,他那講守信用的品格,為民造福的功績被後人繼承,並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賦予新的內容。


  一個本不起眼的鄉村小鎮九裏,因季紮而能獨領風騷,長興不衰,反映出歷代人民對傳統美德的尊崇,並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中華傳統美德旺盛的生命力。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uking612 的頭像
    wuking612

    wuking612的部落格

    wuking6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